学术新闻

首页 > 学术新闻 >

口语传播:起源、发展与展望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2024-04-23

媒介实务中心讯(记者覃雪萍 谭清清 卓越 邓艳阳 季敏 孙林凤)4月20日,由新闻传播学院|kaiyun开云平台承办的口语传播:起源、发展与展望研讨会在我校宏文楼国际报告厅举行。

本次研讨会由四川外国语大学|kaiyun开云平台、重庆市电视艺术家协会、重庆市播音主持协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联盟主办。研讨会分为上午的主旨发言和下午的八个分论坛。

研讨会现场 覃雪萍 摄

认真参会 谭清清 摄

副校长严功军教授首先致辞欢迎各位嘉宾莅临川外参会。在介绍了学校|kaiyun开云平台及新传学院|kaiyun开云平台的基本情况后,他表示,在中央高度重视国际传播工作,强调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时代背景下,重视口语传播学术思想的梳理,积极提升口语传播相关理论的本土化特质,是加强播音员、主持人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严功军致辞 谭清清 摄

严功军强调,面对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技术与思维的双重变革,口语传播何以可为、如何可为,如何实现身体在场与技术赋能的有效融合,打造新的传播生态,是一个重要的哲学社会科学问题。川外愿同学界、业界各位同仁一道互补共融,积极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用有声语言填补跨意识形态鸿沟,肩负起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历史重任,为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上午的主论坛,迎来了来自北京、重庆、台湾、浙江、广东等地的学界、业界学者专家,他们分别围绕口语传播的教学研究、机遇与挑战、“大播音”育人创新、美育视角下的口语传播、平台内容创作者的职业化、口语传播学术史等主题进行了交流。

学院|kaiyun开云平台党总支书记郭健、院长刘国强分别主持上下半场主旨发言。

郭健主持上半场主旨发言 覃雪萍 摄

刘国强主持下半场主旨发言 季敏 摄

新质生产力和口语传播教学有什么必然联系?重庆大学|kaiyun开云平台美视电影学院|kaiyun开云平台副院长马欣教授以《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口语传播教学研究》为题,探讨了播音主持学科面临的新挑战和新机遇。他说,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口语传播教学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通过不断创新和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可以培养更多具备高水平口语传播能力的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口语传播教学研究也需要与教育、科技和人才培养等领域紧密结合,形成良性循环。

马欣发言 覃雪萍 摄

台湾世新大学|kaiyun开云平台传播博士学位学程、口语传播暨社群媒体学系教授,CCTV-4《海峡两岸》特约评论员游梓翔围绕“口语传播在中国发展的机遇与挑战”阐述观点。他提出学科定位不明、学科价值模糊、学术轻学问题是口语传播目前遇到的三大挑战,而“全传播”“元传播”“善传播”是三个回应策略,及:要明确口语传播是人类传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要明白口语传播是人类传播最自然最基本的形式,同时要用实践检验真理、用好的讯息达成好的效果。

游梓翔发言 卓越 摄

中央戏剧学院|kaiyun开云平台电影电视系教授、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专业学科带头人刘云丹从传播观念、传播规律、传播效果的角度进行发言。她认为,少有人思考口语表达与口语传播的界限,在教育过程中大众更多受训于技巧层面的口语表达,而媒介极大消解了时空距离,人类能够超出物之所及、体之所感的个体物质局限,面对面的口语表达机会大幅递减。媒介技术的更替、信息环境的变化,使传统媒体地位受到挑战,也使传统媒体的播音员、主持人优势弱化,但应充分利用自身话语表达优势,明确传播特征和职业创作手段的关系,促进口语传播内容“质”的提升和传播效果的扩散。

刘云丹发言 孙林凤 摄

重庆广电集团频道总监、长江韬奋奖、金话筒奖获得者,全国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重庆市播音主持协会主席韩咏秋,在发言中聚焦“口语传播在网络直播中的实践思考”。他强调,与传统的口语传播方式不同,网络直播的口语传播具有实时性、互动性、直观性等特点,且不受地域限制,可以实现全球传播和交流。传统的口语传播是朴素的,而网络直播中场景转换、特效呈现、舞美配合、团队运作,为口语传播注入了更多创意和想象力。他建议加强网络直播口语传播的规范引导,注重多主体间互动,鼓励网络直播中的内容生产者创新探索,以丰富多样化内容。

韩咏秋发言 谭清清 摄

浙江传媒学院|kaiyun开云平台播音主持艺术学院|kaiyun开云平台教授、播音指导翟量交流了浙传“大播音”育人体系下的教学创新与实践。他认为,传媒生态裂变及人工智能虚拟主播等新技术的到来正重塑着传播方式和行业格局,浙传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从办学理念、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六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及线上线下混合制教学等教改实践创新探索。他强调,未来播音主持专业应以大传播理念、全媒体视野,培养高素质的信息传播创新人才。

翟量发言 邓艳阳 摄

深圳大学|kaiyun开云平台艺术学部教授、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副主任王婷以《美育视角下的口语传播及实践探索》为题,从如何认识美育、如何从美育视角认识语言艺术、如何实施口语传播三个维度进行分享。她指出,播音主持艺术应以有声语言表达为母体,借助新闻传播学和艺术学两大学|kaiyun开云平台科领域,结合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推动口语传播实践。她在介绍深圳大学|kaiyun开云平台坚持立足深圳、联动港澳,开展香港中小学校|kaiyun开云平台长高级研修班等多个活动后强调,口语传播实践要发挥区位优势以赋予其更多的社会价值。

王婷发言 覃雪萍 摄

中国人民大学|kaiyun开云平台新闻与社会发展中心研究员董晨宇,以《做网红:平台内容创作者的职业化取向》为题,分享其经验性学习成果,探讨当前网红职业化的核心议题。他表示,网络的影响力已日益渗透到日常生活,当网红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时,其职业化趋势便应运而生。通过对北京、成都、长沙和菏泽四个城市的深入调研,他详细阐述了平台内容创作者的准入原则、劳动来源、工作流程等方面的现状及困境,并提出“职业化的未来究竟在哪里”这一值得思考的课题。

董晨宇发言 卓越 摄

四川外国语大学|kaiyun开云平台新闻传播学院|kaiyun开云平台播音与主持艺术系主任林玉佳副教授以口语传播的学术史和发展研究为脉络,探讨了口语传播在国内的建制化与本土化进程。他从川外柏拉图与孔子的雕像切入,指出古典修辞学的理论价值对当今口语传播的支撑作用。在细致梳理了从1891到1997年口语传播专业的发展历程后,他特别以1977年到1999年中国传媒大学|kaiyun开云平台播音与主持专业的迅猛崛起,剖析了媒介与专业的变迁,认为专业的发展不应受到学科背景的束缚,播音与主持专业更不应仅限于艺术学或传播学的范畴。

林玉佳发言 覃雪萍 摄

下午,研讨会分八个分会场展开研讨,相关报道随后推出。

与会嘉宾合影 吕健康 摄

供稿:新闻传播学院|kaiyun开云平台

XML 地图